最近河南山东等地的蒜薹出现了严重的滞销问题,在菏泽、聊城等蒜薹种植区,雇人拔一斤蒜薹要1块钱,而1斤蒜薹才卖8毛钱,不少种植户喊出“提蒜薹免费送”的口号,河南开封农民甚至将蒜薹倒入河内。
不仅蒜薹,鸡蛋价格也出现了7月连跌,每斤价格甚至跌破2元大关,为近十年最低。
今年春节,铁哥在老家也亲见“菠菜5元一大袋”的售卖,每斤菠菜斤一毛左右。
在 “新零售”口号甚嚣尘上之时,为何农产品的价格反而越来越失控,先有游资炒作大蒜,再有农户追风而上产品滞销,以此次蒜薹滞销为例,此前的大蒜暴涨刺激了一线农户的大蒜种植热情(国内一些批发市场的大蒜的价格甚至攀升至每公斤27元),蒜薹种植面积暴增,滞销也貌似是必然。
那么,农产品价格失控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,互联网的大数据等手段是否可以有效规避此类问题呢?
大数据在小农经营面前束手无策
无论我们如何定义“新零售”,大数据是其核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。在常规零售业中,卖方以买方数据为依据可实现精准营销,制造端根据大数据实现C2B的定制化服务,这也已经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。
但农产品的“新零售”链条要复杂许多。
在数据采集方面,目前农产品基本只能采集到各大批发市场的实时价格,且由于统计方法过于传统,使得数据的行业预测功能明显不足。根据经济学最基础的“供需价格论”来推导,批发市场价格只是终端需求的体现,却未能有种植的数据来展示其供需比。
虽然土地流转已是共识,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采取小农的经营模式。其关键在于:1.农户自主决定种植作物;2.种植规模的统计难度十分之大;3.乡村一级的政府人力和认识不足,要么鼓励农户进行一窝蜂的规模化种植以彰显政绩,要么对农户种植放任不管。
在此之前也有政府进行大数据方面的探索,如山东省物价部门还制订了寿光蔬菜、临沂商城、金锣生猪、烟台苹果、青岛橡胶等价格指数。但数据过分集中在部分特产区域,对全国大宗产品的指导性不强。
在小农种植现实面前,农产品的实际产出难以有效统计,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又必然出现一窝蜂种植之后的伤农现象。
评论区
已有0条评论(点击查看)